新闻资讯
news正值全国迎峰度夏保供电的“尖峰时刻”,湖北宜城近日传来好消息,湖北能源襄阳(宜城)2x1000兆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工程(以下简称“宜城火电项目”)1号机组168小时整套试运行圆满成功,标志着该机组即将正式投产发电。
宜城火电项目由K8凯发中南院总承包,2021年8月18日正式开工,计划2023年9月28日完成双机投产。
作为“十四五”以来湖北开工建设的最大电源项目,该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逾90亿千瓦时,在电力供应中发挥“稳定器”和“压舱石”的兜底保障作用,有效满足襄阳及鄂西北地区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,助力湖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清洁高效 三大“首创” 十大“亮点”
沿着麻安高速行至汉江东岸,就能看见对岸的两个“粗胖”的冷却塔和一根“细瘦”的烟囱高高耸立,巨量的白色水蒸气从左边的冷却塔顶喷薄而出。在蓝天、绿树和碧水的映衬下,占地100多公顷的宜城火电项目在生机勃勃的江汉平原上蔚为壮观。
走进项目施工现场,项目建筑、绿化工程正在收尾,2号机组的建设正紧锣密鼓地进行。
由于1号机组顺利完成了“168试运行”,项目总工周才洋神色略显轻松,他介绍,宜城火电项目设计标准高,性能指标先进,具有参数高,容量大、低排放的特点,该项目有三个首创:无油电厂、高效脱碳和塔池合一。
传统的电厂锅炉点火方式是燃油点火,而该项目采用等离子点火装置,在锅炉点火初期实现无油点火,避免了使用燃油点火造成的大气污染,消除烟囱“冒黑烟”问题,还降低了成本和减少了安全隐患。
作为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示范项目,宜城火电项目环保设施投资约16亿元,不仅建设烟气脱硝、除尘、脱硫装置,还采用了低能耗碳捕集工艺。该装置建成后每年可捕集消纳二氧化碳达5万吨。
工程还采用高位收水冷却塔,将两座4000立方米的工业废水池布置于1号冷却塔下,塔池合一,“不仅优化了系统工艺布置,还减少了工程占地,能为厂区腾出0.5公顷空地。”与周才洋同在一个办公室的项目总设计师胡皓笑着说。
除了三项首创,该项目还具有深度调峰、智慧水务、光伏发电等十大亮点,全厂实现大气污染物超净排放和废水零排,项目的设计供电煤耗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标杆水平。
“新能源发电的短板是‘不可控’。在越来越多不稳定的新能源接入之后,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营提出了巨大挑战。”周才洋说,作为当前最经济、最可靠的调节电源,煤电机组责无旁贷承担了电力系统调峰重任,深度调峰是煤电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最主要举措。
身为资深电力专家,周才洋总能“深入浅出”,把专业的调峰问题解释得通俗易懂:“尖峰顶得上、低谷压得下。”
电不能大规模储存,发、用需要同步,在某一时刻区域用电需求量一定的前提下,新能源发电量大的时候,火力发电就要减少;如果遇到风小、枯水期或者阴雨天,新能源发电量减少,火力发电就要“顶上”。
胡皓说,宜城火电项目机组调峰深度可达80%,以1号机组为例,1000兆瓦的燃煤发电机组进行80%的深度调峰,功率从1000兆瓦变成了200兆瓦,机组负荷下降了800兆瓦。
“机组调峰前后数据的变化,反映了调峰的‘深度’。”他说,深度越大,调峰的难度也就越大。
安全高效 精细管理保驾护航
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之花,火电项目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。从开工到1号机组冲击168试运行成功仅用2年,如此速度,在我国同类火电项目建设史上可谓“空前”。
在前期准备时间极其有限的条件下,如何实现高质量履约、打造精品工程的艰巨任务?秘诀就是精细管理。
面对时间紧、任务重、标准高的挑战,中南院坚持“项目管理价值最大化”目标导向,狠抓项目管理“334”工程建设,固“三基”,严“三全”,强“四化”,强基固本、苦练内功,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中南院优秀党员、项目经理樊国祥2021年项目开工时就来到宜城,一干就是2年,熟知整个建设过程。他说,中南院对这个项目极为重视,派出“精兵强将”,举全院之力确保建设顺利。项目部党委书记黄鹏程就经历过三个百万机组项目的历练,经验丰富。
在项目建设期间,中南院强化制度建设,科学设置项目组织机构和职责,明确职责分工,同时,坚持促进项目发展和人才成长同频共振,累计培训2000人次,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员工综合素质。
同时,中南院不断在管理专业化、标准化、数字化和精细化方面下功夫,出新招,见实效。
中南院积极引进分包战略合作伙伴,将优秀的分包队伍纳入项目统一管理体系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分包履约动态监管机制;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,“区域定格、网格定人、人员定责”,推动管理下沉到一线施工作业班组,确保项目安全可控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中南院不断推进设计与项目管理深度融合,深化设计、施工、采购协同管理,强化设计引领,助推设计部门加速从“设计意识向工程意识的转变”,进而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。
胡皓以打桩为例,以前设计师只会根据地质条件来设计各个区域的打桩数量、桩型,但这可能会导致各个区域桩型多样,增加施工机械和调度的复杂性,提升了施工难度和成本,而在宜城火电项目中,设计师从施工的便捷性、经济性、工期等方面综合考虑,统一桩型,有效地提升了施工的效率。
同时,设计管理的优化减少了采购批次,加快建设进程,以前采购规范书都是由设计部门按照一定顺序提供,这次优化了设计流程,同步设计同步招标采购,加快了进度。
“施工最紧张的时候,设计部门由20多个工代在现场。”施工方中电建湖北电力建设有限公司项目部党支部书记、常务副总柳磊说,有问题能及时沟通解决,出图也很快。
在管理标准化建设方面,项目部严格执行“首件样板制”——“首件工程”是样板和标杆。这对统一项目施工技术标准、安装标准、工艺标准,提高工程的整体工艺水平,确保工程项目实体质量一次成优,发挥着“样板引路、示范引领”的作用,“这意味着开篇就是精品,全过程打造精品。”柳磊笑着说。
“中南电力智慧工地平台”的运用也是宜城火电项目一大特色。平台充分结合了中南院在遥感地理信息、总承包项目管理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、三维设计方面的优势,通过摄像头、人脸识别、环境监控等技术,形成24小时、360度的监控“一张网”和展示工地重要信息的“一张图”,让画面和信息一目了然,有效提升了工地安全、管理和文明规范施工水平。
樊国祥笑着说,即使远在千里之外,也能通过电脑和手机“直击现场”。
融合生产 党建引领攻坚克难
除了管理上科学严谨、精益求精,党建引领是项目部创造奇迹的另一法宝。
开工以来,“建设精品工程,打造一流电厂”成为参建各方的共识。“工区大党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”项目部党委副书记、项目副经理吴沛东介绍。
10多家参建单位、最高峰时4000多施工人员、涉及百余个专业的技术队伍……“工区大党建就像纽带,充分凝聚合力,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”
在宜城项目部党员活动室的墙上,张贴着抗美援朝战场上特级英雄杨根思牺牲前发出的“三个不相信”的铮铮誓言:“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,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。”
项目建设中,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反复、极端天气、设备供货滞后等重重考验,中南院成立了党员先锋队,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确保“党建引领生产、党建融合生产、党建促进生产”。
开工没多久,历史罕见的暴雨就给项目部来了个“下马威”。
2021年8月11日晚上8点,宜城市下起倾盆大雨,日降雨量达到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值,短短10小时,宜城火电厂施工现场降雨接近400毫米。
凌晨1点,樊国祥赶往现场,指挥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。
“当时还处于土建阶段,主厂房基坑和锅炉基坑大量进水。”樊国祥对当时场景记忆犹新,现场一片汪洋,下车后及膝的雨靴很快就灌满了雨水。
经过长达8小时的靠前指挥,厂区外围管道、沟渠排水迅速畅通,将灾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,实现最短时间内复工复产。
宜城火电项目涉及供货厂家200多个,遍布全国。以前的项目招标采购工作通常每两个月1次,该项目招标采购工作频率陡增,每个月至少2次。
项目部和厂家的时间都被压缩得很紧。不仅如此,去年的全国疫情和地区缺电也让采购工作叠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。
物资采管突击队带头人凌霄笑着说:“当时最怕接电话,一听到供应商因为疫情或缺电停产,我就揪心。”为此,凌霄安排专人前往厂家“催货”。
物资采管突击队员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,深入工厂生产线了解实际情况,积极协调沟通,推动厂家尽快供货。
疫情不仅影响设备生产,也影响了运输。尽管每次运输都提前勘察地形、规划线路、与周边村庄和相关单位沟通协调,确保过程顺畅。但突如其来的“变量”总让运输过程一波三折。
以四个400多吨的大件设备运输为例,这四个大件走水路运输,去年极端天气影响导致汉江水位下降,船舶无法通航,耽误了一个月时间才靠岸。
靠岸后又发现码头已是疫情封控区,项目部紧急与政府协调,相关部门才同意作业人员在防疫要求下开展工作。
由于宜城没有专用码头,而临时码头没有专门的卸船设备,只能采用人工拖绞卸船,这种卸船方式需要确保水位平缓。而当时汉江上游正开闸放水以便下游发电保民生,水位变化剧烈。
项目部再次多方协调,开辟了一个卸船作业的时间窗口,“当时大家争分夺秒,两天干完了平常五天的活。”
此外,项目党支部与中南院安工采购党支部开展“联学联建、融合融通”活动,围绕项目推进过程中的痛点、难点、焦点问题,互学互鉴,共克难关。
工作苦、工作难,但党员们不言苦、不畏难,倾力实干,勇敢前行,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。
刚来项目时,樊国祥的孩子才三个月大。今年端午节,樊国祥一家人在宜城团聚,和“长大”的项目“合了影”,“当时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,我有两个在不同空间共同成长的孩子”。
如今,电厂内,1号机组火力全开迎“烤”验,2号机组建设进入冲刺阶段。电厂外,广袤的江汉平原满眼绿意,生机盎然,水稻、玉米长势喜人,在不久的秋天,在收获的季节,这里又会传来新的消息。